
10月18日,享年103岁的物理学大家杨振宁告别人世。
不少人一提到他,第一反应总是诺贝尔奖,以及他那段差了54岁的婚姻。
其实,站在他背后的那位男人——他的父亲杨武之,也同样值得咱们记住。
要说的话,没有杨武之,后头那个走出国门、名扬四海的杨振宁,也就没这事儿了。
从孤儿到大师
在中国数学圈里,杨武之这个名字算是鼎鼎大名,几乎人人皆知。
可谁又能料到,这位数学巨匠的人生起点,居然差到让人难以置信。
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,父亲是个教书先生。
本应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,但在他九岁那年,因为母亲去世,一切都突然停止了。
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。到他十二岁那年,父亲为了找份工作,去了沈阳,住在一家不起眼的小旅馆里。
谁料到,正赶上鼠疫肆虐,父亲也未能幸免于难。
消息一传到合肥,乡亲们都在唏嘘,这孩子也太命苦了吧,年纪轻轻就成了孤儿。
要是换成普通人,可能早就灰心丧气了。不过杨武之可不这么想,他坚信命运靠自己去掌握,就寄住在叔父家里,死盯着书本,日复一日地努力学习。
最终,他不仅顺利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,还凭借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。
这会儿,杨武之已经和那个定了娃娃亲的罗孟华结了婚,而且还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。
罗孟华呢,她就是个旧社会里走出的姑娘,裹着小脚,没啥文化底蕴,也没读过什么书。
在那会儿,许多留学生一回国,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老婆休掉,换个崭新的漂亮姑娘。
因此,罗孟华其实也挺担心丈夫会一走了之,或者在美国另觅新的感情对象。
尽管如此,她还是坚持站在丈夫这边,咬紧牙关靠自己撑起家庭,把孩子养大,然后陪着杨武之熬过了整整五年。
还算不错,她等来的不是白费一天。1928年的某一天,她收到了一封丈夫寄来的信。
信里提到,他已经拿到博士了,目前在厦门大学当教授,叫她赶紧带着孩子到上海去会合。
收到信的罗孟华,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。
她连忙打包好行李,带着6岁的杨振宁匆匆去了上海。
一家三口顺顺利利团聚了,杨武之也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,搬进了清华园。
也就是从那会儿起,父亲那独具一格的教育方法,逐渐在杨振宁身上起了作用。
杨武之的教育智慧
12岁那年,杨振宁在图书馆里偶然看见了一本叫《神秘的宇宙》的书。
看完那本书后,杨振宁满怀激动地跑回家,对父母喊道:“我以后一定得拿诺贝尔奖!”
按理讲,杨武之自己是数学博士,儿子又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、兴趣浓厚,理应好好地去培养一番。
可杨武之听到儿子的这个想法,只是淡淡地笑了笑。
不仅没指导儿子学数学,反倒在杨振宁上初中的时候,还请了个历史系的学生,专门帮他背《孟子》。
邻居们都觉得挺怪的,不是常说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吗?
杨武之心里有別的打算,他觉得,要想成个大人物,光靠专业知识可不够,还得有其他的本事。
还得有点文化素养,懂得处事的道理。
所以啊,得先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,再去教他那些深奥的数学知识。
再说了,可能学古文现在看着没啥用,但一旦遇到紧要关头,那可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。
事实证明,杨武之的眼光确实没有错。
杨振宁后来回想起,小时候学过的《孟子》,成为他一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每次碰到难题,古人的智慧总能为他注入一股力量。
1945年,杨振宁刚从大学毕业,杨武之就决定让儿子去美国留学。
临走那天,杨武之没多说什么,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叮嘱他“好好学习”。
坐在开往美国的船上,杨振宁心里也清楚,父亲希望他能像自己当年那样,学成归来,为祖国尽一份力。
可,人生哪能事事顺心如意。
一到美国,杨振宁的研究就飞快了起来,1957年,他和李政道就一起摘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消息一传回国内,杨武之喜得合不拢嘴,巴不得儿子能早点儿回家。
那时候正处于冷战时期,中美之间的关系紧绷,想回国就像攀高山一样不易。
而且,妻子杜致礼还是国民党高官的女儿,这身份一摆,想搞点什么都变得机敏得很。
他的子女们都在美国出生、长大,那边的教育环境和科研条件都要优越得多。
经过多方面考虑,1964年,杨振宁最终做出了一个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——取得了美国国籍。
半世纪的愧疚
这事儿,杨振宁没敢跟父亲说清楚,他懂得父亲那脾气,也知道父亲对祖国那份深厚的感情。
那会儿,父亲在美国也陷入过类似的抉择,可他却毫不迟疑地决定回到祖国。
现如今,儿子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方向,让他怎么好意思开口呢?
不过杨武之还是知道了,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孤零零一人坐了许久许久。
从那起,父子之间仿佛多了一层看不见的隔阂。
直到1973年5月12日临终之前,杨武之一直没再提起过他的儿子。
杨振宁匆匆赶回国,参加父亲的葬礼时,看着父亲的遗像,心里像被刀割一样难受。
他知道,到了临死那天父亲都没有放下对他的怨恨。这心头的结,一直压在他心上, 转眼间,已经过去了42个年头。
在2015年,93岁的杨振宁终于下定决心,放弃了美国身份,重新成为中国的公民。
他表达道:“我体内流动着父亲的血统,also中华文化的血脉。”
这句话,不光是向外人说明,也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一种安慰。
回国以后,杨振宁搬到清华园,那是他和父母曾经一起生活过的地方,他还特意把住处叫做“归根居”。
为了帮忙推动祖国的科研事业,他把自己所有的奖金和工资都拿出来捐赠,还设立了基金来支持科研项目。
每天,他都会走进讲堂,为本科生授课,把自己的见解和学识传递给新一代。
有人觉得他是在装腔作势,但只有他自己明白,那其实是在补偿。补偿对父亲的亏欠,也是在弥补那些年心中的遗憾。
回想杨武之的经历,简直可以说是个传奇故事。
他不仅被视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创始人,还培养出了像华罗庚、陈省身这样的顶尖高手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,培养出了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。
即使父子之间曾经有过长达半个世纪的隔阂,但那份浓浓的血缘关系,最终还是让漂泊的他找到了归途。
结语
一个是坚守故土的数学大师,一个是漂泊异乡的物理巨头。杨武一家父子的故事,用各种不同的角度,体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心和传承精神。事实证明,不管走到多远,故乡始终是游子心中最难割舍的牵挂。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父子情,最终在“归根居”中画上了完美的句点。
【参考资料】澎湃新闻-2025-10-18——《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离世,享年103岁》新浪财经-2025-10-20——《杨振宁谈曾入籍美国,父亲一直未曾原谅》扬子晚报-2025-10-18——《杨振宁的物理人生,从《孟子》话题谈起》
个人炒股配资,新股配资网,网上配资平台开户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